联系我们 

    检测服务:400-803-7959

    其他咨询:400-650-9231

精心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中心 > 精心科普
精心科普|遗传性心肌病的家族“同框照”
时间:2023-09-27 13:49:17   

遗传性心肌病是具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的心肌疾病,是导致中青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因其危害较大,有些患者担心会大大影响自己甚至下一代的生活,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遗传性心肌病患者可以提前干预,把危害降到更低。接下来我们会从医学角度简要介绍一下遗传性心肌病的几位主要“家族成员”。

家族遗传.jpg

01_画板 1.png

遗传性心肌病主要包括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ARVC)、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线粒体心肌病(Mitochondrial cardiomyopathy, MCM)、限制型心肌病(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 RCM)、左室致密化不全心肌病(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 cardiomyopathy, LVNC)等类型。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中国33家医院共收住心肌病患儿4981例,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079%,其中以DCM最多[1641例(32.95%)]。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人员发现,常见基因变异是导致HCM发病的重要原因,提示存在非孟德尔遗传模式,且具有种族特异性。根据《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HCM的患病率据估计至少为1/200。

遗传性心肌病主要特点为在无其他负荷异常(如高血压)的情况下,发生的心肌结构与功能的异常。不同类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各异,但也有部分重合,且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转变,例如:有些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会在病程发展的末期表现出类似于扩张型心肌病的室壁变薄,心腔扩大等临床表现,并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通过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研究者已发现多种遗传性心肌病的致病基因,如HCM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为肌节蛋白基因MYH7和心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BPC3;ARVC常见的致病基因有DSC2、DSG2、DSP、JUP、PKP2、TMEM43等,具体的致病基因见下表。但部分疾病的致病机制仍未明确,如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的MCM心肌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02.PNG

(内容来源: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3.png

HCM:临床表现多样,从完全无症状到舒张功能障碍、流出道梗阻、进行性心力衰竭、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等;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晕厥前期和晕厥。

ARVC:临床表现为心肌逐渐被纤维脂质替代,主要累及右心室,也可累及左心室,易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是年轻人和运动员猝死的原因之一;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晕厥和猝死。 

MCM:临床表型多样,具有HCM、扩张型心肌病等临床特征,并伴有各种心律失常。

DCM:早期无症状,几年后出现心排血量减少、体循环/肺循环淤血等心衰症状,常伴有心律失常和/或传导系统疾病,晚期可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导致体循环栓塞。 

RCM:临床表现为乏力、耐力下降和呼吸困难,严重者还会出现水肿、端坐呼吸、肝大、少尿、腹水及消化道淤血等心衰特征,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

LVNC:临床表现包括左心室收缩障碍、室性心律失常以及与运动相关的胸痛和心悸,其特征高度可变,从无症状到严重心衰甚至猝死。

04_画板 1.png

目前,对于遗传性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以影像学、超声、心电图等临床手段为主,但对于临床诊断无法确诊的疾病,可通过基因检测的手段辅助临床疾病的确诊。

表格2.jpg

(内容来源: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相关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不同类型遗传性心肌病的基因检测,应采用至少覆盖了重要致病基因的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区域的基因组合检测(Gene Panel)。对于已诊断为HCM的患者,推荐至少包含MYBPC3,MYH7,TNNI3,TNNT2及TPM1的基因组合检测,或覆盖更多基因的综合性基因检测。而对于伴有典型性心脏传导阻滞和/或有过早猝死家族史的DCM患者,推荐进行综合性的或至少包含LMNA和SCN5A的特异性基因组合检测。对于符合2010ARVC工作组诊断标准的ARVC患者,进行选择性或者综合性(包括基因JUP,DSC2,DSG2,DSP,PKP2和TMEM43)的相关基因组合检测是有益的。另外,对于已根据病史、家族史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而诊断为(疑似)RCM或LVNC的患者推荐基因组合检测,可以使患者获益。同时,在先证者中已经检测到明确的基因突变之后,推荐对患者的家属进行针对该突变的特异性筛查。

基因检测意义.png

1、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如携带RBM20或LMNA基因突变的心肌病患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SCD),预后差,该类患者应尽早安装ICD;

2、风险预测:识别预后较差的基因突变,提示临床医生制定随访策略和采取早期预防措施;

3、明确致病原因,进行家系筛查及建立家族心肌病管理:早期发现家族中携带有致病突变但还未发病的人群,密切随访,并对其生活方式进行指导,进行早期药物治疗,延缓心衰等并发症的发生;不携带致病突变的家族成员则发生相关疾病的可能性较低,可正常生活(对于年幼者尤其重要);

4、鉴别诊断,区分相似临床症状的疾病,给予正确的干预,减少误诊;

5、发现致病基因突变,从而进行遗传阻断,极大程度地降低遗传性心肌病发病的可能。

基因检测人群.png

1、已经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遗传性心肌病,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

2、出现胸闷、心悸、黑矇、晕厥症状或有遗传性心肌病家族史或猝死家族史者;

3、对检测到心肌病致病基因突变患者的直系亲属,建议进行特定变异位点检测。

*如有需要,请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基因检测!

05_画板 1.png

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患者的致病性变异后,可对其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对于携带特定致病变异的家系成员,需要对其心脏功能和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和密切随访。若家系成员未携带患者的致病变异,则其罹患心肌病的风险较低 。

06_画板 1.png

遗传性心肌病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为主,在后期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则采用手术、导管介入治疗或心脏移植等手段。

在精准医疗时代,心肌病基因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该病的准确分型以及提前干预奠定了基础。虽然基因变异对遗传性心肌病的影响因遗传背景、并发症和生活方式不同而不同,但仍有明确的临床意义,通过基因检测评估疾病的风险,及早预防、治疗,往往可以避免病情的恶化,将危险大大降低。

*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参考⽂献:

[1] Bagnall R, Singer E, Wacker J, et al. Genetic Basis of Childhood Cardiomyopathy [J]. Heart, Lung and Circulation, 2022, 31.

[2] 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遗传病临床实践指南撰写组.遗传性心肌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020, 037(003): 300-307.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精准心血管病分会,等. 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3):22.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遗传性心脏离⼦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中国专家共识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12):10.

[5]《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要点解读 [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 28(04):297-312.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4.001.

[6]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专家组,等.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 [J].中国循环杂志, 2023, 38(1):33.

百世诺(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违者必究。京ICP备13043502号-1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