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检测服务:400-803-7959

    其他咨询:400-650-9231

精心科普
当前位置: 首页 > 知识中心 > 精心科普
精⼼科普|击倒袋⿏的真凶⸺短QT综合征
时间:2023-07-14 15:50:56   

在对袋鼠长期生活习性的研究中,人们留意到东部灰色袋鼠,猝死发生率很高。通过对它们的心脏电生理参数研究发现,其QT间期明显短于其它袋鼠。无独有偶,1993年,荷兰学者也提出,当人类心电图QT间期<400毫秒时,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风险增加至2.4倍。那么,这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到底是什么呢?

澳大利亚灰色袋鼠.jpg

01_画板 1.png

2000年,Cardiology杂志发表了一项纳入4例QT间期极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和猝死患者的报告,首次将这种临床现象作为疾病进行了描述,提出了短QT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什么是短QT综合征呢?短QT综合征(SQT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SQTS患者心脏结构常无明显异常,心电图表现为极短的QTc、V2~V4导联可出现明显的早期复极现象及U波,胸前导联易见高尖T波。SQTS临床表现多样,从无症状到房颤、室颤、反复晕厥甚至SCD,可导致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晕厥或猝死的风险升高。按其病因可分为特发性SQTS和继发性SQTS。特发性SQTS就是所说的遗传性心脏离⼦通道病;继发性SQTS是由后天病因所致的QT间期缩短,如高钙、高钾、酸中毒、急性心肌损伤和及自主神经张力失衡等。

02_画板 1.png

SQTS发病罕见,具有较高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和SCD风险。据估计,在SQTS患者中,SCD发生风险约为每年0.8%,40岁之前首次SCD的发生率>40%,而出现心搏骤停事件的比例为每年10%。SQTS临床首发症状较早,儿童期即可发病,可能是婴儿SCD的原因之一。

03_画板 1.png

SQTS临床表现取决于其并发的各种心律失常类型的严重程度。轻者无症状或仅有心悸、头晕,重者可致晕厥、抽搐和猝死。SQTS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心脏停搏(发⽣率约34%)、心房颤动(发⽣率约24%)、家族有心脏性猝死史(发生率约30%)。SQTS心脏性猝死多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所致,且在运动 (44%)和休息(56%)时都可能发生。

1280X1280.jpg

A、B、C、D为4个不同病例的短QT综合征心电图(图⽚来自:每日医学文库)

04_画板 1.png

心肌细胞膜离子流的改变和失衡,导致了心肌动作电位和不应期缩短。在外界和内在因素影响下,心肌兴奋性恢复不均匀,离散度增大,容易形成冲动起源和传导异常,产生折返激动和各种心律失常。目前认为,SQTS患者的心内外膜动作电位时程离散度增加,心电图表现出内外膜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心房、心室均表现出复极异质性。这种跨膜复极离散度增加导致的功能性折返是SQT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

05_画板 1.png

SQTS的诊断仍有争议,其焦点在于如何确定有诊断意义的QTc低限分界值。

ESC 2015专家指南推荐的诊断标准认为:

1. QTc≤340ms,即使无症状也可诊断为SQTS;

2. 若QTc≤360ms,合并以下1项临床情况即可诊断为SQTS:存在致病性基因突变、SQTS家族史、有40岁以下家庭成员发生猝死或VT/VF且无心脏病。

诊断时应明确排除导致QT间期缩短的继发性因素,如高热、高钾血症、高钙血症、酸中毒、交感神经兴奋、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等因素。

但SQTS患者的QT间期随心率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很小。与之相反的是,QTc随心率变化大,即心率越快,QTc越长。当心率80〜90次/min时,不少SQTS患者QTc可表现为正常。所以,Gollob等提出的评分诊断方案,类似于LQTS的Schwartz评分,使用了QT间期、临床表现、家族史、基因型等标准。

基因检测

SQTS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目前发现编码钾通道和钙通道的6个突变基因与SQTS相关,根据发现的先后次序,将上述类型命名为SQTS1~SQTS6(下图)。2019年《罕见病诊疗指南》提到,SCN5A(钠通道编码基因)与第7种分型SQTS7相关。SQTS的临床研究显示,SQTS总的基因突变比例为11%(5/45):其中KCNH2(4.4%)、KCNJ2(4.4%)、KCNQ1(2.2%)和CACNA1C(2.9%)。

1280X1280.PNG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鉴于基因突变研究的进展,基因检测在未来SQTS的诊疗中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对于根据心电图发现和临床病史怀疑诊断为SQTS的患者,应考虑对患者及其直系亲属进行基因检测。

1、被诊断为SQTS的患者的⼀级亲属应通过心电图检查和基因检测进行临床筛查。当在一个先证者中确定SQTS的致病性突变后,推荐对所有疑似SQTS的家庭成员和亲属进行突变特异性基因检测。

2、家族性突变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家庭成员,应咨询具备SQTS专业知识的心脏病学专家,以讨论下一步的处理。相反,如果家族性突变的相关致病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无需重复随访。

基因检测适用人群:

1、临床心电图发现QT间期缩短的患者;

2、临床诊断SQTS的患者进行基因分型;

3、曾经有房颤、室颤、反复晕厥等疑似症状的患者;

4、有猝死家族史者;

5、对于检测到SQTS致病基因突变患者的高危家属,建议进行特定变异位点检测。

6_画板 1.png

目前SQTS的治疗方法仍在研究探索中。其治疗目标在于延长QT间期,降低心律失常和猝死危险。

1、仅存在短QT间期的患者:

存在短QT间期但没有提示可诊断为SQTS的临床病史、家族史和基因型标准的患者,建议无需进行特定的药物和装置治疗。

存在QT间期显著缩短,但没有提示可诊断为SQTS的临床病史、家族史和基因型标准的患者,建议将其转诊致电生理学专家处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基因筛查。

2、短QT间期合并其他SQTS临床指征的患者:

对于存在短QT间期且在临床病史、家族史或基因型中至少存在一项提示SQTS诊断标准的患者,由于SQTS和心律失常导致的SCD之间存在关联,可考虑对这些患者进行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对于拒绝或不适合进行ICD治疗的患者,推荐使用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进行辅助性治疗。同时,可进行系统评估,寻找可逆病因,迅速纠正电解质紊乱。

虽然SQTS具有显著的家族遗传性特点,但因其极为罕见,发病率不详,因此,基因检测对其治疗的指导作用仍在探索实践中。根据《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的推荐意见:(1)基因检测确诊SQTS的患者考虑使用奎尼丁,尤其是SQTS1型患者;(2)可考虑将索他洛尔用于SQTS1以外的其他类型的SQTS患者。

SQTS常影响年轻、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的个体。对于有SQTS家族史人群,可以积极检测基因和QT间期,及时发现隐匿性病人,从而避免家族悲剧的发生。


* 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参考⽂献:

[1]Tian Y, Wittwer E D, Kapa S, et al. Effective use of percutaneous stellate ganglion blockade in patients with electrical storm[J].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2019, 12(9):e007118.

[2]张松,刘伟.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5,44(07):1-3+22.

[3] Elsokkari I, Sapp J L. Electrical storm: Prognosis and management[J].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2021, 66: 70-79.

[4] Credner S C, Klingenheben T, Mauss O, et al. Electrical storm in patients with transven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incidence, management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998, 32(7): 1909-1915.

[5] Elsokkari I, Tsuji Y, Sapp J L, et al. Recent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roaches to electrical storm[J]. Canadi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22.

[6]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律失常循证工作组. 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年43卷1期, 5-21页.

[7]石少波, Barajas-Martinez Hector, 胡丹. 遗传性短QT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心血管病杂 志,2019,47 (5): 413-416. DOI: 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9.05.017


百世诺(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违者必究。京ICP备13043502号-1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