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检测服务:400-803-7959

    其他咨询:400-650-9231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惠汝太:心血管病精准医疗的引领者
时间:2017-07-27 14:07:50   

他是中国心血管病领域基因与临床的“推动者”,中国心血管病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开拓者,心血管病精准医疗的引领者。他用一生的时间在专业领域中默默耕耘,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解除中国心血管病患者疾苦的事业中。“促进健康,挽救生命”是他一生的追求,“以患者为中心”是他40余载的行医理念,他坚持以“高水平、严要求”的标准,书写着中国心血管病领域的医、教、研篇章,他便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惠汝太教授。

一心想为村里人消除疾苦

1952年,惠汝太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市,回忆起自己的家乡他感慨万千:20世纪60年代的鲁东南农村,生活十分贫苦,当地村民更是缺少基本的医疗设施和药品。当时,村民患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如今看来很小的疾病都可能夺走性命,村里很多老人受贫血、传染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折磨,不能享受健康的晚年,平均寿命远不及现在。“有一年,一种传染病在我们的村庄肆虐,从省城来了很多医疗队支援,但仍有很多人因此丧命,眼看着亲人痛苦地离开,那种束手无策的无奈和对疾病的恐惧,对我的触动非常大。那时,我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攻克疾病,为村里的人们消除病患的困扰。”正是怀着这种信念,惠汝太虽然已经在军工厂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由于儿时的记忆与难以磨灭的经历,还是离开了自己认为神圣的军工企业,选择到原山东医学院医疗系(今山东大学医学院)学习,从此开启了漫长的医学之路,他先后远赴加拿大和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和进行博士后研究。

“当年,大家学医的梦想都很单纯,医学生都努力学习,想做一个好医生,救治更多的患者,为祖国做贡献。”惠汝太教授感慨道。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医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复杂的社会变革同样带来很多诱惑,医生需要有更大的定力。

惠汝太  博士PhD临床科学,1987-1993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培养更多的“医生-科学家”

1997年,惠汝太回国后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所长、高血压诊治中心主任、内科系统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主任、分子医学中心主任、教育部心血管基因与临床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2012年,任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科技部与国家外专局国际合作基地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组长,中国国际医疗促进会心血管精准医疗分会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主编。“医生”“教师”“科学家”的多重身份,使他对医学有着更深的感触。

“现阶段的中国,基础研究和临床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惠汝太教授指出,脱节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形成鸿沟的重要原因。“当今很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医生不接触临床,而一些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又缺乏科研基础做支撑,科研和临床之间的断层现象十分明显。根据资料显示,新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临床应用需要10~15年的时间。如何加快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从而转化为疾病的治疗手段?培养更多的‘医生-科学家’十分关键。这些医生-科学家是架起基础与临床之间鸿沟的‘桥梁’,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了更直接的联系,通过提升临床与转化研究的能力和实验室的验证能力,从而提升医学的科学性。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一些不治之症患者带来希望。”

青年医生怎样才能成长为医生-科学家?惠汝太教授建议,在医学名家的培养上,应当多增加科学家素养的培养。不断学习新理论、创造新知识、使用新方法、研究新问题,用科学武装头脑,指导临床实践,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医学实践。一方面,鼓励年轻临床医生先参加2年的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医生-科学家”, 西方称为MD-PhD),再走向临床。另一方面,基础科研人员也需掌握基本的临床知识,或接受医学教育,成为“科学家-医生(PhDMD)”。这两部分医生至少应占教学医院与科研型医院医生的10%~20%,承担起医学科学成果转化到临床的重任,成为临床医疗创新的主体。

“近几年有声音认为医生发表论文无用。我个人认为,如果让这种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将会损害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医学创新体系。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医疗现实呼唤创新。在临床常用的药物中,我们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仅有5~15种。大型医疗设备90%靠进口,70%来自三大跨国公司。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加大科学研究投入,需要鼓励与吸引优秀青年才俊加入研究与创新队伍。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就应该开展科学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书写科研论文,锻炼逻辑思维和严谨性。通过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可以接受世界一流专家的直接指导,与世界一流医生-科学家过招。中国的医学要想走向国际前沿,更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我认为,至少三级甲等医院的一部分医生(10%~20%)应该坚持科学研究,为患者解决疑难问题。科学无止境,医学无终点。从事医学工作,活到老,学到老(life-long learning)。个人得失(职称与职务)事小,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大,以大局为重,不要矫枉过正。”惠汝太教授说。

精准医疗为不治之症带来希望

2015年11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最权威的医学团体――中华医学会在心血管病领域专家集体“进军”精准医疗。作为该学组组长,惠汝太教授介绍,精准医疗的基础是基因组学,但由于医学教育阶段缺乏基因组学的学习课程,很多临床医生对此了解较少,甚至有些争议,需要有人站出来“以正视听”。成立精准心血管病学学组后,我们希望在全国范围内与医生对话精准医疗,并利用媒体进行宣传推广,使广大医生与国民,看到精准医疗就在身边,不论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是可行的。

“‘促进健康,挽救生命’是精准医疗最重要的目的。”惠汝太说,“精准医疗可以为一些不治之症带来希望。研究显示,心血管领域很多疾病可以进行精准治疗,比如单基因心血管病的预测、诊断与病因治疗。心血管病领域的检测,不能再仅仅是血糖、血脂、血压‘老三样’。为适应患者需求,必须学会运用基因测序、分子影像等各种新技术,以进行精准检测、精准解读和精准干预。”

由于对精准医疗的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入,以及媒体舆论不当,导致当今医学界和社会对精准医疗存在很多误解。惠汝太教授介绍,心血管病中有300种单基因疾病,此类疾病经常会突然发病,严重者可能会发生猝死,目前有200多种已经找到了致病基因,可通过基因进行确诊。他指出,在基因诊断时有很多问题不能忽略,如需要关注此类疾病的阳性率(如肥厚型心肌病阳性率在70%左右)、疾病外显率(指携带致病基因者疾病的发病几率)、疾病表达性(发病时间及严重性)等。

对于近几年关注度较高的基因检测,很多人将其等同于精准医疗,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惠汝太教授指出,基因检测是精准医疗最基础的检测方法之一,除此以外,精准医疗还包括社会行为、所暴露的环境因素、病史、家族史,以及心电图、超声等影像学信息,医生在诊疗时会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精准医疗产业的前景十分乐观。”惠汝太教授说,从听诊器到显微镜,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而精准医疗是医学发展的必然道路,它将逐步完善现在的治疗手段。当然,精准医疗目前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克服。

行医路上的三句箴言

无数人怀揣悬壶济世的朴素梦想,向医者这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职业靠近,并在漫长的从医生涯中践行理想。在惠汝太的从医生涯中,有三句话一直指引着他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梅奥医学中心创始人威廉 ・ 詹姆斯 ・ 梅奥曾说过:“患者的(最佳)利益是我们考虑的唯一利益。”惠汝太教授认为,这句话可以衡量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科学研究,要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挽救生命才是医学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做研究;临床诊疗也应该以患者为中心,来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

“任何一个生命都值得得到世界级水平的医疗和护理。”这句话是克里富兰医院的院训,惠汝太教授认为其中包含了两个含义:第一,强调人人平等,无论患者是贫穷还是富贵、地位高低,始终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第二,要精益求精,“世界水平”是指最高的诊疗水平,随着诊疗技术和理念的发展,医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

“治疗今天的患儿,用今天最好的办法;治疗明天的患儿,用比今天更好的办法。”惠汝太访问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时,医院工作人员说的这句话让他感受极深。“今天要用比昨天更好的方法为患者服务,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做到精益求精,这也是精准医疗的意义。”惠汝太教授说。


百世诺(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违者必究。京ICP备13043502号-1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